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媒体报道
武汉治湖之路:“一湖一策”擦亮城市明眸

发布日期:2015-01-05 00:00:00阅读:276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 

图为:鲩子湖

图为:晒湖

图为:牛海湖

图为:竹叶海

图为:沙湖


    武汉素有“百湖之市”的美誉,散布三镇的湖泊犹如城市的美目。为擦亮城市美目,近年来,武汉市投入巨资用于湖泊保护和治理,“清水入湖”、引江济湖、湖泊连通、生态修复等各显其能,只为改善湖泊水质,让水重回清透。

  去年至今,又有10多个大小型湖泊先后启动治理。其中,不仅有武汉市水投公司主导治理的南湖、墨水湖、龙阳湖,各城区也投身治湖,武昌内沙湖和晒湖、江岸鲩子湖、江汉菱角湖和后襄河、硚口竹叶海、江夏金口四湖等,一个城市如此密集的湖泊治理,全国少见。经过一年多的治理,有的湖泊湖面恢复,有的水质上升,有的湖景初现,治理成效显著。这是湖泊之幸,更是这座城市之幸,人民之幸。

  生态重建小茨藻安家鲩子湖

  去年底,武汉市江岸区鲩子湖湖底首次出现了小片小茨藻。湖泊专家介绍,小茨藻常被看作水质的风向标,这说明鲩子湖水质已经好转。

  这与武汉市环保部门对鲩子湖水质监测结果一致,该湖水质已连续两个月为四类。此前,鲩子湖常年处于五类和劣五类之间。

  水质好转得益于生态修复。据悉,鲩子湖位于武汉市台北路宝岛公园内,环湖约5000户居民。因鲩子湖属于城中湖泊,面积小,无交换水体,自净能力差,每到春夏季易出现蓝藻水华。此前,鲩子湖仅经过初步截污和部分清淤。去年起,江岸区与省水科院生态修复科研项目组开始全面生态修复鲩子湖。

  江岸区和科研组对鲩子湖进行的全方位生态调查显示,鲩子湖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,底泥硬化,水体透明度不足20厘米,缺乏水生植被和大型底栖动物。周边已截污的管网部分老化,6处手指粗细的渗漏点常年向湖里排污。

  恰逢台北路箱涵建设,江岸区将鲩子湖东南片的管网全部更新后接入台北路箱涵,将其他管网改造后接入高雄路排水系统,又新建起化粪池,全面拦截入湖污染。

  项目组着手恢复生态系统。该组负责人康玉辉介绍,水生态修复的核心是水草,水草能种活,还能长得好,水质就好转了。

  去年上半年,鲩子湖清淤后,项目组翻耕底泥,并添加生物菌,以分解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,并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肥料,让水草“有个家”。之后,在湖中种下苦草、金鱼藻等12种沉水植物,通过湖水水位调控,调节光照,让植物健康生长。如今,沉水植物生长旺盛。

  据介绍,仅有水生植物还不够,今年还将在湖中投放鱼类,逐渐恢复底栖动物群落,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来稳定水质。到2016年,沿湖2。1公里将新增3000平米绿化,不仅拦截面源污染,还为居民提供绿化景观。

  吸污净湖

  晒湖经生态修复首达四类水质

  昔日脏臭的晒湖,经过近一年多治理,湖水重现清透。近日从武汉市湖泊局获悉,晒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已通过验收,晒湖水质由劣五类升为四类。这是晒湖有水质数据记录以来,首次达到水功能区划定位标准。

  晒湖位于武昌区静安路附近,水域面积约12。2公顷,周边分布着加油站、汽修厂、菜地、餐饮门面、医院和小区。各类污染集中,是武汉水质较差的湖泊之一。除了极能耐污的荷花外,几乎没有其他水生植物生长。

  即使有时蒙蒙细雨,天色阴暗,但透过晒湖湖水,黑藻等沉水植物清晰可见。“要是有太阳,湖水会更清透”,负责晒湖治理的专家介绍。

  据介绍,2013年7月,武汉开始修复晒湖水生态。施工人员将满池荷花清除掉只剩5%,以避免荷叶遮挡其他水生植物生长。再投入改性粘土,吸附水中悬浮物,既可提升湖水清透度,又可压制底泥污染。此后,种植下15种沉水和挺水植物,并投下少量鱼类,重建起生态系统。如今,湖水透明度从治理前的20cm提高到60至70cm。

  有段时间,湖面疯长起青萍、红萍和丝状藻类,晒湖一度被质疑为水质堪忧的“绿水塘”。治湖专家说,这反而是水质好转的迹象。这些漂浮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水体清透、气温在20至30℃、水浅,晒湖符合所有条件,加之此前投放的鱼类多被市民钓起,漂浮物没了克星,导致了漂浮物快速繁殖。只要加强清捞,不会影响水质和景观。

  虽然治理初见成效,但治湖专家认为晒湖需要精心养护才能避免水质不稳定,恶化反复。湖边随意垂钓、下笼捕捞,甚至直接下水捕捞鱼虾对水生态破坏很大,汽修厂的油污带和周边菜地的农药污染为后期养护带来极大隐患,急需劝导。

  湿地“透析”

  菱角湖“换肾”引来一池活水

  近日,结束一年的治理,武汉市菱角湖公园对外开放,“水清了,景美了”,成为游园人最多的评价。

  菱角湖位于新华路、唐家墩路与香港路之间,每天有5000多人在湖边锻炼休闲。因不与长江、汉水等水体相连,随着城市开发,沿湖建起大量建筑,截断来水,菱角湖失去自净能力,水质多年在劣五类和五类徘徊。2007年之后,每年爆发蓝藻,湖水臭不可闻。

  此前,菱角湖仅进行日常维护。2013年底,武汉市江汉区和武汉市水投集团开始共同综合整治菱角湖水环境。截至去年6月,菱角湖已清淤4万立方米。此后,江汉区开始为菱角湖“换肾”——新建人工湿地。

  日前,靠近湖心亭处,一堵长约100多米、厚约2米、高数米的水泥墙,横亘在湖心,几乎与湖岸平行。靠湖岸线的湖底处,另有一条长约百余米、宽约2米的水泥沟槽。江汉区水务局介绍,这是修建人工湿地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。水泥墙就是人工湿地的进水沟,实为中空。靠湖岸线的是排水沟。进水和排水沟之间,是约5000㎡的人工湿地。因菱角湖无自净能力,治湖者将湖水引入进水沟,进入湿地,湿地中大量水生植物会吸附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,再通过水压差流入排水沟后,重新回到湖中。如此循环往复,可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。据测算,’换肾”之后的菱角湖每日可净化湖水3500立方米。

  据悉,最新水质监测结果显示,菱角湖水质现为四类。“水质好转只是初期成效,水质要稳定,要做的还很多”,江汉区水务局介绍。接下来,菱角湖将种起3。6万㎡的水生植物,并在湖中放养鱼类、蚌类,消耗水中大量富营养物质,重构健康的生态系统。

  扩塘还湖

  牛海湖恢复湖泊功能

  日前,武汉市汉南区牛海湖综合治理工程接近尾声。

  曾被填占的湖面,经过水面补偿,湖面比原先增加一倍,湖泊功能恢复。值得一提的是,所有入湖污水也被截断。

  牛海湖是个天然湖泊,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水产养殖,八十年代后已被分割成八块鱼池,被农户承包。多年的无序养殖导致水质恶化成劣五类,水域面积也一再缩减至134。1亩。

  由于轨道交通26号线道路规划红线与马影河大道连接处恰与牛海湖蓝线相切,马影河大道延长线占用牛海湖水域4。5亩。

  2014年,该区打通八块鱼塘间的田埂,投入800多万元清退20多户养殖户,扩塘还湖。并按照“占补平衡”的原则,在牛海湖的西面,重新开挖100多亩的湖面,牛海湖的蓝线水域现达到264亩。日前,牛海湖2。7公里的环湖路已“画圆”,湖岸线固定下来,填湖难再发生。

  保护了湖面,还得保护水质。以往,上游乌金河携裹居民生活污水、农业废水、企业污水经过牛海湖而外排。此次整治中,汉南区改挖渠道,新建涵闸,使乌金河来水直接外排而不经过牛海湖,每天可减少千吨污水入湖。如今,牛海湖水质已升为四类,鱼鹰、白鹭也频频来栖。

  近期,牛海湖景观建设已开始招投标,预计今年4月,牛海湖边将树绿水清。汉南区说,该湖定位为公益性的景观湖泊,任何单位和个人将不再承包、租赁来围网、围栏养殖。

  绿色设计

  竹叶海生态治理做“加减”

  因数十年养鱼、种藕,被分割成19个水塘的武汉市口区竹叶海,如今已打通连片,一池湖水重现,湿地公园雏形初显。

殊不知,武汉众多治理的湖泊中,竹叶海的治理思路最为“纠结”,更改数次。

  公园入口处,是大片的灌木景观用地。沿湖路,皆是碎石、砂石等铺设的人行步道。湖上,已架起一条简单的木制无障碍通道。而眼前的这一切,与初期设计图样大相径庭。

  按照原设计方案,公园入口是建一幢钢结构管理用房及有18个车位的停车场。环湖主干道原设计为机动车道,湖上,有架空栈桥、亲水平台、湖心亭、垂钓平台等多种休闲设施。

 口区水务局介绍,砍掉硬化设施,增加生态步道,“加减”之间就是要将竹叶海真正建成一个城市之中的湿地公园,不去为了人的舒适而破坏湿地,按鸟的标准、鱼的标准来保护湿地。

  项目设计方介绍,公园建设时更多地选用碎石、片石、原木等材料,以便雨水收集、下渗,实现湿地的净化循环,发挥竹叶海的湖泊调蓄功能。为吸引更多鸟类、鱼类等生物栖息,将种植旱伞草、梭鱼草、狐尾藻、再力花、香蒲等20种湿地植物,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链。此外,园区将种植各类乔木、花灌木共计70余种,近百种植物营造一条绿道观景视廊,并按四季变化,形成“夏雨香荷”、“杉林觅影”、“芦荻飞雪”等景观节点。

  设计方案更改后,新增沼泽5万余平方米,绿化面积翻两番增加13万余平方米,两者相加约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。总投资降低近10%。

  近期,竹叶海300亩核心区将建成,8万余株毛竹、桂竹环绕四周,形成“城拥竹叶海,鸟栖湿地滩”生态景观,成为武汉园博会“一带十园”景观系统中一大亮点。

  内源除污

  外沙湖龙阳湖清淤“排毒”

  经过清淤,部分湖泊健康状况有所好转。日前从武汉水资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获悉,外沙湖、龙阳湖清淤后水体污染程度有效减轻。

  据介绍,自水投公司陆续启动了外沙湖、官桥湖、南湖、龙阳湖、墨水湖、南太子湖等湖泊清淤、岸线治理及生态修复等工程以来,目前已累计完成清淤量370万方。其中,外沙湖清淤后经检测,水体污染程度得到有效减轻,综合污染指数由4。1降低到0。8,综合营养指数由73。2降低到61。7,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化减轻到中度富营养化。龙阳湖清淤后湖泊水质由劣五类5档提升为劣五类4档。

  该公司说,清淤不仅清除了湖泊内源污染,为下步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,还使湖泊库容大幅增加,提高湖泊调蓄能力,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。

  据了解,该公司实施的清淤工程,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淤泥清除和处置工艺,施工过程采用环保疏浚方式,清出的淤泥经过科学处置,实现了稳定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和无害化,不造成二次污染。与传统的清淤方式相比,既节省了投资,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。

  专家视点

  治湖是系统工程需耐心和智慧

  ——专访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

 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康福

  刘康福欣喜地说,武汉市治湖已经取得较大成效。2003年以来,武汉市开始大规模治理湖泊,那时武汉主城区的湖泊中,大多是五类和劣五类。而最近的水质监测表明,一半以上已经达到四类水质了。

  可喜的变化,源自武汉清晰的治湖思路。刘康福介绍,截污、清淤、调水、修复是武汉治湖的“八字诀”。尽管如此,治湖不像工业生产,可以按照“八字决”统一流程进行,实际操作中,常因湖制宜,要“一湖一策”。

  近年来,中科院、清华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、学者在武汉“八仙过海”,尝试多样的治湖方法,大多取得了进展,但也遇到普遍的困难。

  一是治湖标准认识难统一。治湖没有成熟模式可循,各城市也没有固定治理标准,一切尚在摸索,治湖专业人士追求的是稳定的水生态,而部分市民、职能部门或许追求的只是湖泊景观,这也是湖泊治理与公众期许尚有差距的原因之一。

  二是治好的湖养护不够。刘康福强调湖泊是有生命的个体,对湖不是像设备一样“维护”,而该是“养护”。眼下,部分湖泊治理成效显著,但养护不够,仅仅停留在保洁的层面,关注湖中的物种、湖泊生态等精细化的养护欠缺。刘康福说,治湖不能重治理、轻养护。

  三是亟待建立持续治湖长效投入机制。武汉市每年为治湖投入8至10亿元,各区自筹资金治理,非常不易,但仅是杯水车薪。对于治湖这样的公益事业,尤其需要市区在资金中有所取舍。所以,建立固定长效的资金渠道非常必要。

  刘康福感叹,治湖是系统工程,不像建桥修路一样,成效立竿见影,它具有长期性、复杂性、反复性,虽然武汉部分湖泊水质趋好,但任何季节、天气、采样等变化,水质都会受影响。衡量水质整体变化趋势,一般以5年为一周期,要想恢复水生态,一定不能急功近利,要稳扎稳打,在困难中推进。

  (本文来源:湖北日报 2015-1-4 )

  原文链接:http://hbrb.cnhubei.com/HTML/hbrb/20150104/hbrb12.html

治水有道 上善之行

027-87304028

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民主路786号洪广宝座A座11楼

设计院与联合研究院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民主路786号洪广宝座A座11楼

传真:027-87304028

微信公众号

武汉中科水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鄂ICP备16001375号-1